3)佘太君传说及其人物原型_风月艳留香在线【艳过请留香】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刺史以上的官员的母亲封为县太君。杨延昭官职在刺史之上,所以其母被称为太君无可厚非。基于此,我们完全可以说,佘太君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,在现实生活中是确有原型,并非完全虚构。至于她到底是不是杨业之妻,无法下定论。

  另外,既然佘太君一开始便是以艺术人物的身份出现,那么她的艺术身份便高于实际身份,她的出场一定程度上意在塑造一位时代的艺术形象。所谓艺术形象,指的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。它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,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。有宋一代,在内,农民起义不断,阶级矛盾尖锐;在外,辽、西夏、金不断南下侵扰,民族矛盾激化。面对内忧外患,特别是外患,统治者在政治、军事、经济上实行防守政策,国家需要大批保家卫国者。加之在这一时代,儒、释、道三教融合的民族本位文化理学已出现,女性由唐代的开放向保守过渡,传统的“三从四德”的女性受到时代褒奖。在这一具体的历史大背景下,人物的形象为了满足当时审美主体的需要,往往被塑造成时代特征的综合体。而佘太君正是这样的人物,表现为她不但是能深通兵书、久经沙场、忠心爱国、顾全大局、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,而且又是富有传统美德的女陛。事实上,在宋代的实际生活中,很少有兼备这样两种性格的女性。因此,为了艺术的需要,往往将同时代其他女性的事迹集中于这个艺术形象上,使人物饱满,剧情跌宕生动完整,以满足审美主体的需要。因此,从这个角度上说,佘太君的事迹的移花接木是必然的,有其合理性。正如学者曹萌所云,文学作品通过代代流传,人物形象在文学传播形成的这条直线上愈传愈丰满、愈完美。学者王立群言:“文艺作品富于戏剧色彩,符合民族民众审美情趣,深得百姓喜爱和传承,进而‘文学对历史的阐释有时会超过历史本身自己的阐释”。学者杨凡说:“文学对历史的阐释与解读,其传播形式经历话本、戏曲、小说,蔚为大观,在百姓间家喻户晓,人物形象日趋丰满,情节也得以补充和拓展。”

  总之,“佘太君”作为一个艺术形象,其不仅有人物原型,而且有能够移花接木的史据,这才形成今天我们家喻户晓的佘太君。她佐夫立战功,百岁挂帅,奔赴沙场,保家卫国,抗敌御侮,叱咤风云;虽是演义,但其矢志报国的爱国情怀,有血有肉,生动鲜活,感动、振奋了一代代人。佘太君们的出现,是时代的需要,也是历史的必然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aaxsw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